第69章 山海勝境,連雲港

小說:江海如故 作者:李光明

我的家鄉連雲港,是一座山海連雲的美麗城市。像一顆明珠,被鑲嵌在黃海之濱。

她東瀕黃海、人傑地靈,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,更是中外聞名的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。許多人在這裡安居樂業,每天開門見山,觀海見帆。不論何時,我都能感受這座山海勝境城市的風情與優雅。

美麗的連雲港,我們親切地叫她港城。連雲港成千上萬年的滄海桑田變遷,我有寫不完的情長,有做不完的美夢。

多年之前,我的大姑嫁在海州錦屏山麓的桃花村。我的父母自由戀愛,從連雲港灌雲縣投奔大姑。大姑將父母安頓在桃花村的一個石頭倉庫住下,我就出生在這個石頭倉庫裡。我出生地的邊上是著名的江蘇錦屏磷礦,它是我國第一座大型磷礦廠。始建於1919年,於1956年重建。 幾十年來這個礦援建了全國所有的化學礦山,被稱為“中國化學礦山的搖籃”。我小時抬頭就能看到這座宏偉的磷礦廠,想廠子過去的繁華與我自已的未來。

十六歲時,我全家搬到上海去謀生。創業經商之後,我常在各種活動上需要做自我介紹。因資歷尚淺,多數時別人都不大能記得我。後來心生一智,在自我介紹時,就改為先說自已來自美麗的江蘇連雲港是孫悟空的老鄉。這樣的開場白,借了孫悟空與老家的光,大家就容易記住了我。在不同的場合,我亦成為家鄉的小小推廣員,我深為此而自豪。

後來才知道,幼時經常去桃花澗山澗裡游泳。桃花澗不單是旅行勝地,在桃花澗西側,桃花澗還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。考古專家們在這裡發現了遺址堆積物厚約2米,總面積約五千平方米。得到了許多形狀的石核與石器等標本。據鑑定,這些石器標本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,是迄今發現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唯一含有小石葉工業的遺址,桃花澗的遺址發現對研究古文化的發展和古人類的遷徙有重要意義。特別是石核的製作技術與日本出土的石核有頗多相似之處,這又為中日古交通的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材料。桃花村錦屏山南麓的後小山西端還發現了將軍崖巖畫,這些巖畫是我國發現的唯一一部反映東夷部落生活的歷史畫卷,距今已有一萬年的歷史,有太陽、星相、禾苗、人像等造型。也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巖畫,被譽為“東方天書”。歷史悠久的家鄉連雲港,翻看一頁頁寶貴的歷史畫卷,令人欣喜自豪還有更多。先秦人傑的傳說傳頌著伏羲、女媧、少昊、堯舜禹鯀等在連雲港土地上的卓偉創舉;歷代帝王的傳記中有秦皇漢武、唐宗宋祖等一代天驕與這座城市不解的典故。

這座城市的過去,曾湧現了大量王侯將相的改變整個中國歷史的故事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嬴政完成統一大業,並先後5次出巡,其中兩次經過朐、贛榆,並於“朐界中”立石為“秦東門”。這是我國疆域地理中的一項重要事件,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特地記載了這件事。秦始皇一直相信海外有仙山,欲求長生不老之藥。齊人徐福趁秦始皇東巡之際,進言可東渡求之,徐福船隊的啟航地址就在連雲港贛榆。曹操是三國時期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,他在連雲港一帶曾進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和海上防禦建設,為後來的連雲港港口發展和軍事防線建設奠定了基礎。圓仁是日本一位高僧,他於唐文宗開成三年(838年)來到中國,在中國經歷了9年多,曾3次經過連雲港海州。圓仁回國後將所見所聞寫成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,記述了海州之行,該書在日本被奉為“東洋至寶”。《水滸傳》裡的宋江及梁山好漢們的結局其實發生在海州白虎山下。據《宋史》記載,大約在徽宗宣和元年(1119年)十二月間,以宋江等三十六人為首的農民、漁民,在京東東路所管轄的黃河以北地區揭竿而起,最終被海州知州的張叔夜招降。海州人歷代相傳,宋江並沒有投降,他同梁山好漢一起後來被張叔夜殺害,埋在白虎山的“好漢塋”裡。公元1141年,南宋與金人簽訂投降協議,把淮北的泗州、海州拱手讓出。宿遷人魏勝帶領義軍在淮海地區活動,並攻佔海州城。後來金兵攻來,魏勝與南宋將領李寶聯手取得海州保衛戰的勝利。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,曾抵達連雲港附近的沿海地區,進行補給和休整。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,於1885年曾北赴連雲港(時稱海州),在這裡巡遊七八天。這段記載藏於中國社科院近代研究所的《與宮崎寅藏等筆談》原稿微縮底片。1911年7月,孫中山先生在《建國方略》明確將連雲港列為全國沿海計劃建設的31個港口中的第5位東方大港。現在連雲港已有了30萬噸級深水航道、40萬噸礦石碼頭,連雲港是江蘇沿海開發、“一帶一路”支點建設中產業合作的主要實施載體,到了今天已躋身國際樞紐。除此之外,連雲港還是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大亞灣核電站,是世界水晶之都、國家創新型城市等許多張優秀的城市名片。 多年來,我深深為自已是連雲港人而感到無比的驕傲。

我在上海一直生活約20年,邊創業邊工作歷經艱辛。最後的一家公司是做全球水果進出口業務,2021年6月我被外派到嘉興。我有一天晚上下班後去看了電影《守島人》,電影散場後,我在電影院已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。我被“守島英雄”王繼才的守島事蹟深深感動。之後我做下一個勇敢的決定:從上海回到連雲港發展,為家鄉的建設出一份力。

這些年,我從少年已近四十歲,常有人問我哪裡好玩,我總傾情推薦到連雲港花果山來。花果山我雖只登過一次,但花果山的美令我印象深刻。花果山暖風和潤,巍峨而綠林翠鬱多有溪水潺流。有金鑲玉竹、古銀杏宛等名貴樹木,常年近千隻獼猴在林茂翠流枝頭飛躍而過,亦有膽大的獼猴常常向眾多遊客熱情問候。花果山谷深澗幽、天氣變幻,溪流潺潺、雲繚霧繞。在冬天,經常出現雪凇景觀,天地間被白色包裹,玉樹瓊花,盡顯冬日純粹之美,像走進童話世界。令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功,給人以氣勢磅礴,宏大壯闊的視覺享受。歷數玉女峰、水簾洞、南天門、十八盤、九龍橋、三元宮、玉皇閣、七十二洞、怪石園、毛公碑、阿育王塔、孔雀溝、東磊、延福觀等一百多處景點古蹟似人間仙境唯美佳洲,令人流連忘返。

花果山地質遺蹟在環太平洋沿岸都很少見到,是國內罕見的崩塌堆積奇石景觀。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海州知州王同遊後還題刻了“高山流水”,玉女峰上康熙皇帝也親題“遙鎮洪流”四個大字,以示對花果山無比崇敬之意。就連李白和蘇軾所寫的一些詩句裡面,也能看得出對花果山美景的無比眷戀。 李白對他的友人晁衡離去寫道:“明月不歸沉碧海,白雲愁色滿蒼梧。”“海客談瀛洲,煙濤微茫信難求。”宋蘇軾詩云:“鬱郁蒼梧海上山,蓬萊方丈有無間”。林則徐在任江蘇巡撫時,曾於道光十五年(1835年)到雲臺山、東海閱兵,並看望他的摯友,時任兩淮鹽政海州鹽運司運判的思想家魏源,暢遊了雲臺山和海州大伊山後寫了“似聞初日天門啟,真見仙人海上來”七律四首,謳歌雲山灌水。晚清.張百川《詠花果山》:洗盡嫣紅別樣妝,天生麗質鬥芬芳。鏡中眉黛顏如玉,畫裡容華鬢已霜。北院方疑柳絮落,東風卻送粉花香。三山名士群相慕,縞素真堪對夕陽。無數名人雅士、鄉賢巨匠致連雲港的風雅詩句更是不勝列舉……

我熟讀故鄉方誌後,對家鄉的歷史名人有了更多瞭解。比如夏末商初的開國元勳伊尹,三國時期及以後的名人徐宣、徐欽、麋竺、麋威、麋照、麋芳、鍾離昧、徐溫、吳通玄、倪長犀、裴天佑,南朝宋文學家鮑照、中國唐代詩人馬戴、中國宋代詞人、官員胡松年、明朝政治家劉守良、清朝的李汝珍、許鼎霖、朱自清、朱愛周、劉一麟、彥涵、侯勇等,這些優秀的或文或武的藝術家、政治家們,在這個人才雲集、人傑地靈的名勝之城,各種藝術靈感相互交融,文能提筆安天下,武能上馬定乾坤。誕生出各種經典之作與傳奇故事,讓世人盡情領略文化的瑰麗多彩。

連雲港人文薈萃、自然錦繡,吃喝玩樂是繞不開的話題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。說起吃,連雲港海鮮是必不可少的,沙光魚、皮皮蝦、海蟶子、螃蟹、生蠔、蛤蜊、八爪魚、數不勝數,還有被當作國菜宴請外國貴賓的“灌雲豆丹”,更是許多人到連雲港後必吃的一道菜。酒中有得名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的酒,還有湯溝酒。湯溝酒還有名詩廣告的小故事。清朝戲曲家《長生殿》作者洪昇,他曾北上拜訪《桃花扇》作者孔尚任,途經連雲港湯溝鎮飲了湯溝酒,留下了“南國湯溝酒,開壇十里香,暢飲昉思醉……”只寫了三句就酣然睡去。就留下了這三句詩,後人捨去了第三句。直到1985年,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徐邦達續寫了後兩句“陶然共一酌,好是醉為鄉”。連雲港市經過多年的演變,形成了海州古城、南城六朝一條街、民主路老街、連雲港老街 4 個老街區,它們歷史悠久,有的中西合璧,充滿厚重的歷史人文,或商號雲集,不但承載了古海州人的鄉思鄉愁,更成為今天連雲港人休閒娛樂、踏春訪古的好去處。當然東海的溫泉是不能錯過的,東海溫泉發現於唐代,明《隆慶海州志》載 :“博望鎮北五里,冬夏如湯”。清《嘉慶海州直隸州志》載 :“此泉有二池,冬尤溫,上有泉神柯,右潭井泉”。清海州學者許桂林作《溫泉銘》並序,讚頌溫泉為州之“名區勝境”。

細訴我家,我其實是地道的灌雲人,灌雲是連雲港下轄的縣,灌雲大伊山多年來也是遊客眾多,被譽為養在深閨的蘇北桃花源,這裡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石棺墓遺址群。早在六千多年前,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。山中有比如商代女巫、海船欲上九霄、飛人等充滿智慧的巖畫,先民祭天的星象石、楚漢相爭時韓信與鍾離昧的石盤棋、東晉衡山石頭和尚修心養性的石佛寺遺址、《西遊記》盤絲洞原型的蜘蛛洞……令人目不暇接。商湯王賞識賢相伊尹,灌雲更是他的隱居之地。當然灌南二郎神遺蹟有座溼灘綠地天然氧吧,也是旅遊好去處。

我的家鄉連雲港她海納百川包容永珍,改革開放後,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。無數勤勞的家鄉人正默默地用雙手把家鄉建設得美麗又富饒。

窮盡多少畫家的筆墨,也無法畫出連雲港的繁華美麗的畫卷;窮盡多少詩人的才華,也寫不出山海連雲靈動的詩意;窮盡多少歌者的樂符,也奏不出連雲港如此激奮人心讓人熱淚盈眶的港城之歌。

承載著 460 萬市民的美好期待,歡迎你的到來,領略改革開放後歷史名城連雲港的現代之華美。

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,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uuread.tw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