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頭三尺有神明

舉頭三尺有神明

“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。”“正其心”前面已經說過了,那什麼是“誠其意”呢?

《大學》中說:“所謂誠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如惡惡臭,如好好色,此之謂自謙。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”也就是說,我們修養自己的身心,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欺騙自己的心靈。不僅在別人面前表現出美好的德行,更重要的是“慎獨”,即在沒有人的時候,也要堅持自己的美德。能夠做到這一點,那才算是真正有修養的人。

“欲無禍於昭昭,勿得罪於冥冥。”這是《菜根譚》中的一句名言,講的也是儒家修身之道的精髓——“慎獨”。翻譯為現代漢語是,冥冥之中自有一雙眼睛盯著我們,我們的一舉一動,都逃不過這雙眼睛。這雙眼睛就是良心。

確實,在嚴格的制度和輿論監督下,我們往往會表現得溫文爾雅、正直誠實。但是,儒家認為,做到這樣還不是真正的美德,美德不是表現出來的,而是隱藏在心裡的。如果一個人的心靈十分齷齪,那麼他表現出再多的美德,也是虛偽的,與修養無關。只有懂得“慎獨”的人,才是真正有修養的人。

中國有一句俗話,叫作“舉頭三尺有神明”,說的就是“慎獨”。當不受任何外力監督的時候,我們還能夠保持原先的美德,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嗎?這或許很難做到,這時我們就該想一想,“人在做,天在看”。我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會被神明看在眼裡,這個神明就是我們的良心。

曾有一個叫王孫賈的人問孔子,說:“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灶,何謂也?”即與其去討好尊貴的奧神不如去討好灶神,因為在民間傳說中,灶神每天都要像天帝報告每個人一年中做了什麼事情,屬於“縣官不如現管”。孔子卻說:“不然!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”意思是,如果做了不對的事情惹怒了上天,你去討好誰都沒用。

在孔子看來,一個人做事情一定要有原則,這個原則就是不能“獲罪於天”,不管有沒有被灶神揭發,一旦做了壞事,必然會被上天知道。

這裡的“上天”,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良心。我們做了什麼事,良心一定會知道。做任何事情,都要以自己的良心為準則,這樣,才算真正做到“慎獨”。

《資治通鑑》中記載的“楊震四知”,就是對“慎獨”的最好解讀。

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官吏叫楊震,他在去東萊擔任太守的路上經過一個叫昌邑的地方,當時昌邑的縣長叫王密。當天晚上,王密懷揣著一大筆錢來賄賂楊震。

楊震是個清正廉明的人,對此很不高興,對王密說:“我很瞭解你,你怎麼不瞭解我?你以為我會接受你的賄賂嗎?”王密以為楊震是怕事情敗露受牽連,於是說:“大人別擔心,我是半夜裡來的,沒有人知道這件事情。”

楊震一甩袖子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謂無知者?”意思是誰說沒有知道的人,

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!在楊震看來,雖然這件事情王密辦得很隱秘,除了不會說話的天地和當事人之外,不會有人知道他收受賄賂的事情,但是,他自己的良心知道。天地和王密不會譴責自己,但他的良心會。

這就叫“慎獨”,即使在沒有旁人知道的情況下,也要堅守住自己的道德原則。因為無論做什麼事,你也許騙得過天,騙得過地,騙得過你的眼睛,卻騙不過自己的良心。

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,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uuread.tw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