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5章 整軍備戰(1 / 2)

定軍山會議進入第三日,在綜合了眾將意見,並進行了深謀遠慮之後,俱酒乾綱獨斷,一言定鼎,制定了南下巴蜀的整體戰略戰術。

首先,確認了入蜀作戰的總兵力為四萬人,其中一萬常備軍、二萬新徵的義務軍,一萬後勤軍。

古今作戰,都有一個“戰場容積”問題。也就是說,有多大的戰場,能夠容下多少兵馬同時作戰。

鑑於初期入蜀以山道、水道為主,再多的軍力也鋪展不開。且古時路途狹窄,如果大隊綿延數十里,很可能成為敵人切割打擊的目標。

根據入蜀初期的“戰場容積”,俱酒將首批兵力定在四萬人。

原有的常備軍,初期規模在一萬人左右,但各部把控並不精準,或多或少都多了那麼點人馬,總兵力差不多有一萬三、四千左右。

抽出一萬精銳常備軍作為入蜀主力,剩下的四千軍,負責盆地的固守。

徵兵二萬餘人入伍,其中二萬人以平常的民兵、預備役、軍屯內訓練有素的青壯兵員為主,與一萬常備軍,共同組成入蜀作戰的主力。

另外徵兵一萬後勤軍,年齡可適當放寬,負責後勤、輜重、糧草以及被占城池的守護等任務。

以南鄭二十萬人口的規模,四萬總兵力也是壓力不小。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徵兵,主要原因有三:

一是上次伐氐之戰大獲全勝,南鄭軍民有著強烈的戰勝者心態,一批曾經參與過伐氐之戰的老兵披甲上陣,重歸軍中;

二是南鄭政權一直倡導的擁軍、優屬、厚恤、榮譽等一系列政策,以及俱酒親自主導修建英烈設施,親自祭拜英烈等措施,使軍卒的地位在南鄭空前提高,為誅無道而勇敢殺敵的軍人,被社會各界高看一眼。

三是戰國之時,普遍實行“全民皆兵”的政策,民眾對此接受度也比較高。

四是南鄭政權為應徵入伍者提供了大量的新式兵器以及保命的鎧甲,這在戰國是劃時代的進步。要知道諸侯徵兵,一般都是要求自備軍器、馬匹等物資的,甚至天冷了都是家屬寄寒衣。

五是重新下山的野人,以及隨符溪瀟新歸附的氐人中,青壯比例較高。

野人方面的原因是,他們這些人久在山中,生活條件惡劣,適者生存,婦孺老弱往往不能生存下來,最後下山的以青壯居多;

氐人方面,主要是保護符溪瀟逃難的本就是氐人的精銳,再加上渡灑城幾乎是整建制投降,且氐人善戰,故而青壯比例也居多。

其次,調整軍隊編制設定。

目前南鄭方面八部十五營的設定,對於執行伐蜀這樣大規模的作戰而言,比較零散,不夠集中,是故必須進行一番調整。

一、整合章蟜的“蟜字三營”、吳耕“耕字一營”,端木伯御“御字營”,再加上新徵軍卒七千,共計一萬人左右,組建新的“蟜軍”。

“蟜軍”以戰略眼光獨到、戰績卓著的章蟜為主帥,以吳耕、端木伯御為副帥。

這三人分別是俱酒在秦、在韓、在晉時的部下,跟隨公子時間不同,性格各異,這種組合也是頗有深意。

“蟜軍”繼續保持以主將名字作為軍隊名字的傳統,起到統一步調、傳承榮耀、激勵士氣的目的。

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,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uuread.tw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