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2章 越國往事(1 / 2)

越國之所以要如此高規格、大陣仗地歡迎漢侯前來會盟,這要從越國的“中原情結”和“皈依者狂熱”兩大國家心理說起。

越國,自稱是大禹之苗裔,國君姒(sì)姓,是夏朝的國姓,上古八大姓之一。

越國的歷史很長,夏朝傳至帝少康時,為延續禹王陵的守護與祭祀工作,便封其庶子無餘於會稽,號曰“禹越”,這就是越國國家的起源。

越國經歷了夏、商,進入周朝時,周天子對這些地處偏遠的蠻夷向來不夠重視,封給越國一個子爵,和楚國一樣。

越國和楚國一樣,同樣不安於偏居一隅,同樣對中原文化十分渴求,同樣有著融入中原、控制中原、稱霸中原的野望,這個可以稱之為“中原情結”。

至周敬王時,越王允常與周天子搭上關係,被連提兩級,榮升侯爵。楚國很受傷,自此楚越生隙。

但越國一向野心很大,在吳越爭霸中上演絕地反擊,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。當是時,越兵橫行於江、淮東,諸侯畢賀,號稱霸王。

後來的發展過程,越國和楚國一樣,先後都進入了“春秋五霸”的名單,都有這種“中原情結”在作祟。

需要說的是,“春秋五霸”有兩個通行的版本:

第一種說法為:齊桓、晉文、楚莊、秦穆、宋襄;

第二說法是:齊桓、晉文、楚莊、吳闔閭、越勾踐。

那麼哪一個更有說服力呢?

竊以為,最先出現的最有說服力!

從時間線上來排列,墨子最早羅列了五位霸主。《墨子·所染》一文中,明確提出了齊桓、晉文、楚莊、吳闔閭、越勾踐的名字,並說:“此五君者所染當,故霸諸侯,功名傳於後世。”這是最早、最明確的“五霸”說。但又沒有出現“春秋五霸”這個詞。

接下來,孟子正式提出了“春秋五霸”這個詞兒,但並沒有明確寫明“五霸”分別為誰。

再接下來就是荀子,在《荀子·王霸》一文中,也一一列舉了齊桓、晉文、楚莊、吳闔閭,越勾踐的名字,指出:“是皆僻陋之國也,威動天下,強殆中國,無它故焉,略信也。是所謂信立而霸也。”

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、戰國早期,荀子生活在戰國中後期,這兩位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,因為他們離“五霸”的時間最近。

特別是墨子,如果按其公元前480年出生計算的話,應當和勾踐生活在同一個時代。公元前464年,墨子十六歲時,勾踐才去世,他們是妥妥的同時代人。

時間再往後,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雖然提到了“五霸”,但並沒有明確開列“五霸”的名單。

一直到了東漢的《白虎通》問世,才出現了第一種說法,即齊桓、晉文、楚莊、秦穆、宋襄。但此說一出,卻成為通說,流傳甚廣,影響深遠。

更值得玩味的是:清朝時期,顧炎武獨闢蹊徑,認為宋襄不配名列“春秋五霸”,將其削去,卻填上了越王勾踐,形成了“齊桓、晉文、楚莊、秦穆、越勾踐”的新說。由此可以看出越國實力之強。

春秋五霸的界定

其實,越人尚武,越國的戰鬥力一直非常強悍,這一點齊國最有發言權。

早在齊桓公時期,齊桓公小白在與管仲對話時就曾指出:“天下之國,莫強於越。”(出自《管子·輕重甲》)

越王勾踐時期,原本一直在南方活動的越國,將都城遷至琅琊,等於將刀抵在了齊國腰肋部位,對齊國的威脅和影響相當巨大。

田齊篡位後,首任國君齊太公田臨終前也留有遺命:“無攻越,越猛虎也。”(出自《呂氏春秋·季秋紀·順民》)

瞭解完越國的“中原情結”,再來說一說越國的另一種心態——皈依者心態。

越國力求爭霸中原,其實是對中原諸侯鄙夷其“蠻夷”身份的自恥。越是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,越是想盡快融入中原,迫切需要透過比中原更中原的行動,來自證自已的大國身份。

用後世的概念解釋,越國就是有點“皈依者心態”或者“皈依者狂熱”,意指宗教信仰中,新加入的人對於宗教信仰會比從小就信仰的人更加狂熱。

楚國還好,雖說圖霸中原野心不死,但表現得相對超然,一句“我蠻夷也”,既解壓又霸道,令人無話可說。

但越國的皈依者心態卻相對較重,也是越國急於取得中原民眾認同的一種表現,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:

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,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uuread.tw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