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滿座衣冠皆老朽(中)

魯迅《社戲》的全文是比較長的。

原因我猜是為了稿酬。魯迅家庭能維持比較高的生活水平,寫作是重要的收入來源,稿酬收入是按字數算的。當時魯迅這些文化人,一般人是不敢得罪的。大學裡的工資,京城裡軍閥們是不敢拖欠的,寧願拖欠底下大頭兵,讓他們啃窩窩頭,也要按時給清大燕京教授講師們發工資。(底層邏輯,是對識字文化人尊重。)

而當時出版業競爭激烈,報社老闆們也會及時給魯迅這些投稿人付稿酬,不敢得罪。

“此處不留爺,自有留爺處。”這就是底氣。

話又說回來,魯迅發表在《小說月刊》上的社戲原文,是分為兩大部份。一部份是帝都兩次看戲地經歷,一部份是童年時代在家鄉看戲的經歷,也就是現在姐姐課文節選的部份。

兩部份是上下對著寫的。帝都看戲的經歷,按現在的話說,看戲地體驗極其不好。

不過,當時我更感興趣的是帝都看戲部分,那段經歷,讀起來更有味道。有點後世看明星演唱會既視感。

文章提到社戲裡的“我”第一次看戲是民國元年。

民國元年(1912年,這一年,根據南北和議,青帝退位,老袁靠背後北洋軍強大武力支援,如願以償地當上了民國臨時大統領。)

文章中的“我”,剛到帝都的時候,朋友對他說,帝都的戲是最好,讓他一起去見一見世面。於是兩人去了某某園。額,魯迅有很強自我保護意識,不會提及具體是哪個園。

去的時候,戲已經開演,在園外都能聽到伴奏聲音。因為去晚了,臺下盡是人頭(那時候,真是是京劇的黃金時代),只有中間有幾個空位,小說中的“我”想去坐,結果被人阻止:“不行,這裡有人”。(這是好位置,估計不是一般人能坐的)。戲園裡的一個長辮子領著兩人去一個地方,這是就座位。原文稱地位。一看地位,是一根又窄高的長凳。作者對長凳來了一個文字特寫,長凳坐板只有大腿粗細的四分之三,而長凳高度則是比小腿長三分之二。

額,看原文描寫作者也是自我評估了一番,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,其次想起私刑拷打的刑具。(那時候,農村還私刑盛行,不少家族有各種刑具)。作者自然見過,這個長凳讓作者聯想到哪種刑具?不得而知,反正作者用了“毛骨悚然”四個字。(是木驢?)

因此“我”看到對類似長凳這樣的刑具,是有心理陰影的。

原文中的“我”,自然沒有看下去興趣,直接從戲園裡出來。他朋友從後面追出來,問他出來的原因,:“究竟怎的?”又說:“怎麼總是走,不答應?”大概是出來後,朋友幾次喊他,他沒有理會。

“我”致歉回答道,耳朵只在鼕鼕…的響,沒有聽見朋友的話!

這次不好看戲經歷,原文中的我得出結論:“似乎是戲不太好,否則便是我近來不適合在戲臺下生存。”

第二次看戲,作者說不記得是哪一年,演出是為了湖北水災募捐。作者給出時間點,是譚叫天(京劇著名的武生,演“定軍山”黃忠的那位。他是在1917年去世的)。

戲票是兩元錢(民國初期的兩元錢,相當於普通打工人一月的收入,大概是現在4000軟妹幣,八十年代的工資約70元。)

“我買了一張,算是對勸募者交代,聊以塞責。”因為票價真心有點貴,所以作者一半因為原因,後來才會去第一舞臺,看名角演出(據說有小叫天出演)。

“寶票重金購得,總要用了才舒服…”

但是文中的我判斷失誤。他想劇場是新的西式結構,不用搶座位(應該是按票對號入座),名角譚叫天出來是遲的,結果拖到九點才去,劇場依然人滿為患,連立足都難,只得站在遠處人叢中看…

戲臺上,正在是一個老旦在演出,旁邊站著鬼卒…好像是宗教題材的戲,名字叫《目連救母》。目連據說是釋迦牟尼的弟子。

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,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,我們會盡快刪除。
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,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,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。
Copyright © 2024 https://www.uuread.tw All Rights Reserved